近期招商整改力度十分大,進入深度調整期。在過去這個時間段,地方政府準備在第四季度沖刺。召開招商回顧會議,報告情況,盤點業績……更重要的是,為明年制定計劃。現在,一些城市已經開始市場化,一些區縣仍在觀望。不禁感慨,招商引資,千萬不要走窄路。

1
感知企業投資的冷暖
現階段,面對各地的招商強烈攻勢,企業在投資這方面反而越來越冷靜。談到企業選址,從招商數據來看,有一定的規律:年初3月至5月,年中7月至8月,成為企業發起投資選址意向的高峰期。過去,企業選址找一個“面積足夠、交通便利”的地方,生產就完成了,可以在附近看看。現在,各種定制的投資需求似乎基本上都是“標準”。即使選擇地塊,看工廠,調查后心里也會“打分”評估。很明顯,在一個“空房”里,拎包入住的企業不再出現,這也讓招商相當困難。當前,與企業溝通時,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它們就像往前走,水越來越深。許多行業,水蔓延到胸部,只有頭部企業呼吸正常,可能不像以前那么容易。消聲滅跡的企業,不是行業落后,而是未能及時擁抱技術變革,也可以說核心競爭力沒有提高。一些企業已經獲得了供應訂單。如果你想得到一份清單,你應該先活下來,長期與合作伙伴綁定,總有辦法在后面賺錢。據悉,部分企業已返還以前的財政獎金補貼資金,這可能直接影響其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。就招商而言,為企業留出足夠的緩沖期,應通過適當的融資支持幫助企業救助,或采取合理的補償機制,減少經濟損失,增強企業的投資信心。從長遠來看,地方政府正在探索一種新的招商方式,一種更積極的行為是合并招商。這樣,我們不僅可以更好地安排投資,而且可以根據不同地方的產業模式提供財政支持。在同一平臺上,招商集中可以更好地向不同地區分配資源,提高資金使用效率,同時通過頂層設計更合理地安排企業實施的支持。

2
投入招商工作的難與易
幾十年來,從一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,從工業區到鄉鎮,產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遍布全國。有人說,在過去的40年里,招商的功勞是必不可少的,但也出現了問題。沒有行業分析和研究,匆忙啟動,導致債務過高,招商困難,園區運營困難。與此同時,各種企業也來到行業支持,迅速擴張,埋下更深層次的隱患。招商工作一直是各級政府經濟工作的重點,也將有直接的評價關鍵指標。這些指標也將逐步下放,從最高領導到街道基層都有軟硬要求,從而調動更廣泛的資源,促進區域整體招商的進展。
總體而言,通過招商引資,中國開辟了一條快速發展的道路,開放經濟帶來的溢出效應使更多的資源流入中國。然而,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,一些廣泛的招商手段已經不能滿足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要求。一方面,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淘汰一批影響區域生態環境的高能耗落后企業,限制引進產能過剩、環境不友好的企業。另一方面,以往的政策偏見,限制了國內企業的發展。在此過程中,招商的工作也發生了趨勢性的變化。一些中低端產業“吃”了當地的相關支持,生產了一批候鳥遷徙企業,在享受當地待遇后搬遷,甚至在一個城市的不同地區之間轉移。從現在開始,曾經基本上是同一水平的城市之間,帶來了招商政策和區位優勢的競爭。

然而,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,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和多樣化。各地看項目本身是否符合當地發展,是否有利于當地產業的提升?這樣,招商難度自然會增加。我們將關注重點放在招商的主力軍,即各級招商單位和招商公司。各地不斷向以往的“粗放型招商”揮手告別,開始理解“精準招商”,以分析研究產業發展為重點工作。無論是獨立學習,還是“引入外腦”打開思路,各地都要精準努力,推動招商引資向專業化發展。
當地招商引資的優缺點并非絕對,更需要揚長避短。特別是,我們不能脫離基本定位和資源稟賦。只有當地特色產業轉型升級,才能延伸到產業鏈的高端,而不是爭奪一些所謂的高端產業。事實上,招商同質化現象仍然相當嚴重。從南到北,全國產業園區的幾個主導產業方向都是鏡像復制。招商的成果,也得益于對產業布局的遠見。而且,在正式招商之前,有必要搞清楚底細。在制定產業規劃時,應充分考慮城市群附近或增長極的溢出效應,做好區域產業鏈上下游的合理布局,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招商工作。要在區域聯動中發揮核心作用,形成“1+ 1遠大于2”的效果;同時,要在區域發展中保持自我優勢和差異化發展。

3
主流模式創新的進與退
招商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牛鼻子,也是貫穿經濟工作的“生命線”。模式的迭代升級已成為當前的課題。為了獲取招商信息,招商人員經常參加各種行業峰會論壇或行業展覽,主要是為了添加企業微信。一方面是拓展行業知識,另一方面是建立人脈。與守株待兔式招商和資源式招商不同,近年來強調產業鏈招商,仔細分解產業鏈圖譜。例如,在集成電路行業,哪些地方環節是短板,哪些頭部、腰部或初創企業目前處于這些環節,然后進行準確的對接。當各部門認領招商任務時,他們將對自己負責的行業進行這樣的分解。然后制定計劃,細化哪些企業每個月的目標,哪些部門和街道領導需要參觀企業。今年,在中央政府發布多份文件之前,幾年前經濟發達的地方已經開始探索改革招商模式。現在最常見的是,幾乎每個園區都有自己的平臺公司。一些開發區直接將招商職能剝離給平臺公司,促進平臺公司開展市場化招商。
近年來,“管委會+ 平臺公司”模式,開辟了開發區招商創新之路。在此期間,招商辦的裁員和精簡,目標就是通過市場化來進行招商。隨著城市重心從“造城”轉向“營城”,加強招商引資職能,促進產業升級,成為國有平臺公司順應城市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。這一措施旨在在政府與市場之間建立緊密高效的投資橋梁,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與項目的準確對接。招商引資模式已從狹義的“向各部門下達招商任務”轉變為“充分利用市場化招商渠道”,實現了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。

面對模式的變化,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市場經營主體,負責盈虧和企業經營。只有充分發揮主體的主觀主動性,積極計算投資效益,才能在市場時代立足。招商,不要走窄路。要想有效,地方政府和招商公司必須在改革創新方面不斷前進。外部越不確定,就越需要提高執行力。外部越不確定,基本功越需要苦練。未來招商最稀缺的能力不是“尋找確定性”,而是選擇與“提供增量”的團隊并肩。真正的長期主義者,踏平波動,穿越周期,擁抱趨勢。
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市場化招商路徑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