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經濟發展的長河中,曾經有許多小企業將拿地自建廠房視為企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。然而,時過境遷,這種模式在當下已逐漸成為過去式,眾多因素交織在一起,讓小企業在這條道路上舉步維艱。

01
工業用地指標準年減少,土地獲取難
首先,國家早就出了明文規定,《國土資源部關于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指導意見》國土資發〔2014〕119號,提出制訂各開發區畝均投資強度標準和最低單獨供地標準;各地政府積極響應,30畝以下工業項目不單獨供地,集中引導入園,目前各個地方政府基本是這樣執行的。所以首先如果您的企業規模沒有達到拿地的要求,就不要想了,政府根本不會理您。


外加近年來政府可調控的土地指標,工業用地使用從「增量擴張」轉向「存量挖潛」,規模稍大一點的城市增量工業用地一地難求,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排隊現象,拿地、開工時間遙遙無期。相比常規用地,工業用地的指標更多、更復雜。除了容積率、建筑面積、配套建筑占地這些用地指標,還有固定資產投資強度、開發強度、產出強度、畝均稅收等經濟指標,以及能耗標準、環境標準、安全生產等管控指標。政府會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,設置競拍條件,再拿到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公告「招拍掛」。
根據2023年國家自然資源部發布修訂的《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》, 提升了工業項目的建筑系數和容積率,企業需要在有限的土地增加更多投入,這意味著提高了工業用地準入門檻,將資源不充足的企業排除在外。


02
報建審批手續繁瑣
時間周期長
1
報建手續繁瑣
小企業在拿地自建廠房過程中,需要經歷一系列復雜的報建審批環節。立項審批階段,企業的項目必須符合國家和地方的產業發展規劃、環保要求、資源利用規劃等眾多政策要求,任何一項不符合都可能導致立項失敗。規劃審批環節更是復雜,從總平圖的設計到每一棟建筑的詳細設計,都要滿足消防、環保、安全等多個部門的嚴格標準。施工許可審批也不容小覷,需要對施工企業的資質、建設資金的到位情況等進行詳細審查。
2
審批周期長
各審批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,不同部門對于政策的理解和執行尺度可能存在差異,這就需要企業在各部門之間反復溝通協調。而且,審核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,企業需要根據反饋意見進行修改,然后重新提交審核,這種循環往復的過程使得審批周期變得漫長無比。
3
專業門檻高,小企業應對困難
小企業通常缺乏專業的報建人員,對復雜的政策法規和審批要求難以準確理解和有效執行。報建工作涉及到法律、規劃、建筑等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,小企業在這方面的短板使其在報建審批過程中困難重重,容易陷入迷茫和無助的境地。

據不完全統計,建設一棟廠房需要通過至少30個部門、單位的審批,需蓋近100個章,遞交約200次資料,審批時間至少半年,如遇特殊情況或非專業團隊辦理,延長一年也是常事。辦理過程十分繁瑣。需花費大量精力去熟悉程序并辦理相關手續。
03
資金壓力與多重風險
1
拿地成本高昂
土地出讓金在市場供需關系和土地調控政策的影響下不斷攀升,這使得拿地成本成為小企業的沉重負擔。而且,在一些情況下,企業還可能需要承擔土地整理等前期費用,進一步增加了拿地的成本支出。對于小企業來說,如此高額的前期費用可能耗盡企業的大部分資金儲備。
2
建設成本不可控
在廠房建設過程中,建設成本受到多種不可控因素的影響。原材料價格波動頻繁,鋼材、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的價格漲跌不定,這對建設成本產生了直接的沖擊。同時,人工成本也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,建筑工人工資的提高增加了企業的建設開支。這些因素使得建設成本難以準確預估和控制,企業往往面臨成本超支的風險。
3
資金鏈斷裂分險大
自建廠房需要企業在較長的建設周期內持續投入大量資金,而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沒有產出,資金壓力巨大。一旦出現資金短缺,企業可能無法按時支付工程款、購買原材料等,進而導致工程延誤。而工程延誤又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,如合同違約賠償等,進一步加劇企業的財務困境,甚至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,使企業陷入絕境。
我們見過很多企業不僅新工廠沒建起來,還把原來公司業務給拖垮了,真是慘不忍睹。而買廠房只需要準備20%-30%的首付款,其他按月付月供,和租金費用持平也不影響經營現金流,其他事情企業還不用太操心,園區建設好直接拎包入駐就可以了。
綜上所述,小企業拿地自建廠房模式在土地資源緊張、報建審批繁瑣、資金壓力巨大等多重因素的制約下,已不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形勢。小企業應順應時代潮流,積極探索和選擇更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發展路徑,如入駐標準產業園區等,在新的發展模式下實現企業的穩健發展。

重點推薦園區廠房
更多廠房土地 請點擊【園區產業招商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