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,我國碳中和產業鏈核心產業架構,從碳排放到碳吸收,大致可劃分為三部分。
前端加強能源結構調整,用低碳替代高碳、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;中端提升節能減排水平,包括產業結構轉型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、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及完善低碳發展機制等;后端增強資源循環利用水平,落實生產者責任制度,促進資源品的回收再利用;自然循環端加強生態碳匯,包括開展國土綠化行動,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量,加強生態保護修復,增強草原、綠地、湖泊、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,增加碳吸納量。此外,碳交易作為碳中和發展中的重要一環,也發揮著積極作用。中國過去十幾年來,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政策已見成效,放眼全球,能源產業諸多核心節點都聚攏在中國,碳中和產業發展總體呈現欣欣向榮之勢。從碳中和產業鏈的行業概況、能源消費結構現狀、內外發展邏輯,以及產業鏈上的電力領域、工業領域、建筑領域、交通領域和氫能領域等9個方面,進行了系統而詳盡的解讀,展現了中國碳中和產業鏈的全景圖。碳中和產業鏈分為上游、中游和下游。上游為碳排放,中游為碳中和,主要包括能源替代、節能減排、碳吸收和碳交易等;下游為應用領域,主要包括新能源發電、新能源汽車、儲能、綠色建筑、林業、碳交易市場等。
目前,全球碳達峰碳中和進度不一,英國、德國和美國已經先后在20世紀70年代和21世紀初實現碳達峰,但后續碳中和進程進入了平臺期或呈緩慢下降趨勢;日本2013年碳排放水平為歷史最高,但是否已經達峰還有待觀察;韓國和中國的碳排放均尚未達到峰值。各國設立的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時間均為2050年。從碳中和的內外發展邏輯來看,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是能源轉換的革命。立足于中國“缺油、少氣、多煤”的能源結構現狀來看,無論是出于能源保障、能源獨立,或者是產業轉型的需要,碳中和都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。從國際角度來看,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性挑戰,如果放任全球變暖,那么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。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,這更是一場發展權之爭。因為能源的使用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,經濟發展、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與能源息息相關。據測算,GDP增速與能源用量增速的相關系數高達90%。發展中國家如何平衡經濟發展和承擔碳中和責任之間的關系,成為一項重要的歷史課題。以光伏、氫能等新能源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,以及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趨勢下,傳統的化石能源格局終將被改變,石油的商品屬性終會消失,金融屬性也就不再重要了,“去美元化”漸有星火燎原之勢,石油美元終結的時代終會到來。對中國而言,如何走好碳中和趨勢下的人民幣國際化道路、與各國攜手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,建立更符合各國共同利益的國際貨幣支付體系,就顯得尤為重要。中國的碳中和之路,必須立足于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現狀和碳排放現狀。在目前“缺油、少氣、多煤”的能源結構下,應當從供給端和需求端雙向發力,抓好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的節能減排工作。





對于碳排放占比最高的電力領域來說,應當圍繞發電側、儲能側為主航線,輸配及用電側為輔助,革新發電側的能源結構,配套相應的儲能側,從而完成產業調峰。
在發電側,要在降低火電發電占比的同時,大力發展風電、光電、核電,提高新能源發電占比,積極開展合理的戰略布局,在電力結構改變的局面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,爭取平穩過渡到電力行業發展新階段。在儲能側,儲能是解決新能源發展帶來的系統問題的“良方”,可以解決發/用電的時間錯配的問題,優化電能質量,保障電網安全。儲能方式有多種劃分方法,目前比較常見的可以分為氫儲能、電儲能和熱儲能三種,其中,電儲能又可以分為電化學儲能和機械儲能。抽水蓄能是我國當前主要的儲能方式,但是未來的發展空間有限,因此電化學儲能的發展前景非常可觀。鋰電池是電化學儲能的主流技術路線,磷酸鐵鋰電池更適用于儲能場景,鈉離子電池也已經從實驗室走向了實用化的階段。還有很多長時儲能技術在雙碳背景下,正在走出實驗室,走向商業化,但目前哪種技術更適合未來發展,尚無明確定論。

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主席、SNEC大會執行主席朱共山預計,今年全世界光伏新增裝機將在350吉瓦左右,明年累計裝機量很可能將超過水電,2026年將超過天然氣,2027年將超過煤炭成為第一大能源。
中國的太陽能行業正在加快本已世界領先的安裝速度,中國在今年1月至4月底期間安裝的太陽能容量幾乎是 2022 年同期的三倍,彭博新能源財經將其對中國的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預測,從此前的 129 吉瓦上調至最新的154吉瓦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市場。今年第一季度,我國實現新增裝機33吉瓦,相當于去年上半年新增裝機的總和。預計2023年,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將首次超過水電,成為第一大非化石能源發電來源。光伏產業鏈包括硅料、硅片、電池片、組件、配套件、光伏電站七大細分領域。未來五年,光伏行業技術路線變革帶來的投資機會,一是硅片尺寸規格與電池產品路線,二是顛覆性材料將帶來新的格局,比如鈣鈦礦的崛起。6月14日,隆基綠能在Intersolar Europe2023上正式宣布,經歐洲太陽能測試機構ESTI權威認證,隆基綠能在商業級絨面CZ硅片上實現了晶硅-鈣鈦礦疊層電池33.5%的轉換效率。



我國的光伏、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存在空間錯配問題,推高了發電的系統成本,這就決定了要從技術層面繼續推動特高壓、分布式、儲能和調峰技術的發展。
中國的儲能規模一直在穩步增長,而電化學儲能的高速發展,貢獻了近一半的儲能新增裝機規模,抽水蓄能是我國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儲能形式。對于我國的儲能行業發展來說,要圍繞“安全、成本、壽命”為核心,以儲能電池為主力,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,重點關注技術路線、能量密度以及儲能的效率問題。據統計,2023年一季度,國內共發布480個電力儲能項目(含規劃、建設中和運行),儲能規模共計103.6GW。其中,新型儲能項目規模合計41.4GW/92.1GWh,運行項目規模2.9GW/6.0GWh。寧德時代是全球領先的動力電池系統提供商,致力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及儲能系統。最新統計數據顯示,2023年第一季度,全球電動汽車電池裝車量達到 133.0GWh,寧德時代第一季度動力電池裝車量達46.6GWh,同比增長35.9%,穩居第一。



從輸配電側來看,要以電網為核心,圍繞智能電網的轉型機遇,實現能量流與信息流的交互,關注信息采集、傳輸、處理以及AI的能力。
隨著傳統電網向數字化、清潔化、智慧化轉型,電網的投資結構也會發生相應轉變。

在工業領域,熱電廠、鋼鐵廠、水泥廠與石油化工廠排放總量大、付費能力強,是工業碳中和的主力付費用戶。
短期內,CCUS是工業領域最直接的低碳技術,從長期來看,各大領域需要對能源及產業設備完成底層革新,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碳中和。DAC與CCS兩種技術路線各有優缺點,分別適用于不同的排碳格局和排碳方式,未來,CCS+U(二氧化碳捕集、封存和利用)或將成為工業場景中的最優解決方案。對于鋼鐵行業來說,減產是最直接的減排手段,到2050年,我國鋼鐵行業須減排近100%。從技術發展角度來說,可以關注廢鐵相關的粗鋼工藝流程改造、研究碳捕捉與替換技術。對水泥行業來說,現有技術無法100%實現碳中和,要實現碳中和,要么在生產工藝和原燃料使用上實現變革,要么需要在后端的碳中和技術上產生額外投入。對于煤化工行業來說,它是化工行業中的碳排放主力,我國的化工行業需要在2050年之前,將碳排放量降低到90%以上,要重點關注燃煤電氣化和電解氫的成本問題,出現技術突破,或者政府補貼的前提下,有望實現大規模推廣。煤化工行業當中的高濃度二氧化碳,非常適合開展CCUS,有望成為CCUS落地的首批場景。










我國建筑材料生產與施工已經實現了碳達峰,建筑運行碳排放達峰亟需完成,其中公共與商業建筑的減排是短期內的重點。
一方面,要控制建筑的總規模,這部分工作由國家調控;另一方面,也要提高建筑壽命,對舊有建筑進行改造。建筑行業碳中和的發展機遇,主要體現在低碳建筑材料、新能源利用技術和樓宇智能管理等方面,通過提高能效、能源零碳化,來實現建筑行業的碳中和。


在交通領域,要重點關注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替代。我國新能源市場規模大,滲透率逐年攀升,全產業鏈存在重大發展機遇。
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主力是“三電系統”——電機、電控和電池,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,成本幾乎占據整車成本的一半,因此,電池技術路線的選擇和成本的變化,將直接影響整車的成本和銷量,而這也是主機廠之間競爭的焦點所在。








氫能是終極清潔能源,也是最容易獲得的能源,產業鏈涵蓋制氫、儲氫/運氫、加氫和用氫各個環節。
氫能產業科技含量高、資本投入大、產業鏈長、帶動的產業范圍廣,是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調整、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動力系統革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。氫能源有望開啟下一個萬億級的市場。從制氫環節來看,低碳、清潔的技術將成為研發應用重點,綠氫是重點發展方向,要進一步降低化石能源制氫,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氫比例,降低制氫成本。從儲氫/運氫的環節來看,提高儲氫的密度和安全性,同時降低成本是關鍵。從應用環節來看,以新能源汽車領域為主的氫燃料電池,產業鏈尚不完備,突破關鍵材料和核心零部件是關鍵問題。



產業園項目展示(推廣接洽13391219793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