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3年元月27日,長江北岸一個古老的小鎮——姥橋鎮,誕生了一位科學家,他就是國際著名的神經網絡科學家汪德亮先生。現任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(Ohio State University,OSU)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,感知與神經動力學實驗室(Perception and Neurodynamics Lab)主任,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院院士,國際著名雜志《Neural Networks》主編。
1979年高考,他以數學成績和各科總分均為全縣第一的成績,考入北京大學。1983年,于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獲學士學位, 1986年于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獲碩士學位。
1988年赴美讀博, 1991年于南加州大學獲博士學位。博士畢業后,即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,歷任助理教授、副教授。2001年晉升為教授。1998年至1999年,在美國哈佛大學作為期一年的訪問教授,2006年至2007年在丹麥哥本哈根Oticon公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學術訪問。
汪德亮長期致力于機器感知領域的研究,主要興趣在聽視覺處理的神經計算研究方面,并基于人與動物感知的心理學與神經生物學數據,開展了多項研究工作,對計算聽視覺分析理論進行深入探討,并取得了重大成果,多次獲得本領域國際最高獎項和美國國家獎項。
汪德亮的貢獻是多方面的。
1988年攻讀博士學位至今從事科研二十六年。在學術研究方面,到目前為止,在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論文一百余篇,在國際會議上交流論文約一百五十篇。文章被引用的次數9000以上,引用系數為48。先后主持參與美國聯邦政府科研項目30項,研究經費總額一千余萬美元。
汪德亮的道德風尚是崇高的,令人欽敬。他是孝子。雖在美國,始終不忘懷家鄉父老。父親去世,他立即從美國飛回,以淚洗面。他母親生病,寄來藥品,寄來費用,電話不斷,詢問近況。每當到祖國高校講學,總要回家看看母親,陪母親話家常,一定要在家住一段時間。
汪德亮尊重他的老師,不忘師恩。他考入北大后,每年回家,總要看望沈克樹老師和其他科任老師。他尊重自己的老師,也贏得了許多學生對他的尊重。
他不忘母校。姥橋小學有教育研究課題,他進行熱情指導,并為他們的課題成果《留守兒童教育》一書撰寫序言。姥橋中學請他作報告,他不顧工作繁忙,親臨現場,熱情洋溢,語重心長,打動每位學生,使學生受到巨大鼓舞。
2007年,捐贈10萬元人民幣為獎學金基金,在和縣一中設立“汪德亮獎學金”,用以獎勵和縣一中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學生。
汪德亮熱愛祖國,經常回國講學。他先后到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、中國科大、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講學,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毫無保留獻給祖國。
